塵世集微景觀
  • 首頁
  • 微景設計
    • 生態瓶設計
    • 手扮禮設計
  • 手扮禮
    • 節日禮
    • 生日禮
    • 伴手禮
  • 小知識
    • 生態瓶知識
      • 什麼是生態瓶
      • 土壤
      • 植物
  • 教學課程
    • 體驗課
    • 初階
    • 中階
    • 高階
    • 教課地點

微景設計

教學課程

手扮禮

               

微景觀生態瓶材料包有什麼?運用家中的玻璃瓶與路邊的苔蘚,也可以製作微景觀玻璃瓶,送禮自用皆可!快來看看我是如何製作的!




家中的細長玻璃瓶除了可以擺花,也可以製作微景觀玻璃瓶,送禮自用皆可!快來看看我是如何製作的!

 

文章大綱
生態瓶養護
生態瓶發霉如何處理?

養護苔蘚生態瓶,忌置於陽光下容易枯萎,放於室內明亮見光處即可,偶爾於清晨或傍晚曬曬陽光可以有一定殺菌作用。植物和苔蘚適宜早上或傍晚澆水,請勿正午澆水,澆水水源以純淨水為主。苔蘚需要空氣濕度大的環境,並非苔蘚本身需要大量水分,所以大量澆水會導致苔蘚糜爛。平時看瓶內濕度情況是否有霧氣,霧氣多代表濕度足夠,無需澆水,瓶內保持微濕狀態即可。空氣濕度不夠,可以將苔蘚移至家中濕度最大的區域,通過加濕器或者悶養增加空氣濕度,晚上再開蓋讓植物透透氣。冬天最好有溫和陽光直射,夏天避免陽光,放在明亮的散光處。

文章大綱
生態瓶照顧
苔蘚微景觀生病該如何處理

微景觀生態瓶diy,是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生長環境耐陰的植物,搭配各種造景小玩偶,組合種植在一起的微景觀玻璃瓶。由於區域差異及養護習慣不同,生態瓶照顧方法無法確切數據化。只要合理調控瓶子內部的濕度,光照以及溫度等條件下,做到密封生態瓶半年不開蓋而苔蘚植物狀態依舊良好。養護密閉生態瓶過程時觀察並總結經驗,你也能掌握適合自己的方法。

文章大綱
苔蘚生態瓶
生態瓶diy步驟
生態瓶製作注意事項

你是不想耗費心力照顧花草的懶人一族嗎?卻又希望生活有點綠意,那生態瓶肯定適合你!生態瓶是一種懶人植栽,只需將植物與其所需的介質土壤放置在密閉的玻璃容器裡,植物也能夠慢慢生長,不需要每天澆水,並且形成一個生態循環,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好顧好養不NG的植栽方式。以玻璃瓶形式可以分為開口型和封閉型兩種:

居住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居家生活增添綠植,不僅要求淨化空氣、美化環境,還不斷追求獨特創意。人們體內總有著童心未泯的心~想方寸間,建構自已的童話世界,善用小物組成迷你的生物圈,像一個完整的自然界,具有自己的生態循環系統,看它慢慢的變化,
是微景觀生態瓶的妙趣所在。

文章大綱
什麼是生態瓶
生態瓶歷史
生態瓶入門的基本素材與知識
生態瓶微景觀養護


什麼是生態瓶?

是指種植植物的玻璃瓶,繼「多肉」後,以苔蘚爲主的「微景觀生態瓶」成爲流行於的桌面植物。在家中、辦公室的擺上一瓶,累了之於讓眼瞥見一抹綠色,心情也會美麗起來。苔蘚、多肉生命力頑強,又易於打理~輕鬆增添室內綠意!

文章大綱
1、嫣紅蔓簡介
2、種植時注意事項
3、繁殖方法

嫣粉蔓 又稱粉點草、粉點鯽魚膽、鵑淚草

嫣紅蔓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歡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栽培環境以半日照、避免陽光直射、通風良好的場地最佳,因不喜歡暴曬,略微見光是可以的,適當的光照能夠讓葉面更顯光鮮。優點是斑斕美麗、耐陰、易養。缺點是不耐寒,低於15度都停止生長,喜歡疏鬆微酸性的腐殖土。嫣粉蔓葉對生,呈卵形或長卵形,葉全緣,上面佈滿粉紅色斑點。春季能開花,為淡紫色小型穗狀花序。葉片色彩繽紛,以觀葉為主,葉面擁有豐富的自然圖騰,為室內小型觀賞植物的主角之一。

  一、作物營養要素及施肥 


重要性

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要素,到目前為止,被公認的有 16 種,包括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 錳、銅、鋅、硼、鉬及氯,其中碳、氫、氧主要由空氣和水 中取得,其餘 13 種要素,則需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
一般 而言,土壤所提供的養分並不夠作物正常生長所需,而必需 仰賴施肥來補充。除碳、氫和氧外,其餘 13 種要素,依作物正常生長所需要之量來區分,可分為:

 1.大量要素 包括氮、磷和鉀。由於作物的需要量較大,土壤中常無法充分供給,需以肥料來補充,故又稱為肥料三要素。

 2.次量要素 包括鈣、鎂和硫。
鈣在一般土壤中含量尚豐,惟在強酸性土壤和退化田較為缺乏,需施用石灰資材以補充鈣量,並兼調整土壤酸鹼度。
鎂在強酸性和砂質土壤中容易缺乏,需施用鎂質肥料來補充。
硫由於三要素肥料中含硫酸根副成分者甚多,台灣尚未見缺乏實例。

3.微量要素
 包括鐵、錳、銅、鋅、硼、鉬和氯。作物對此 7 種要素需求量雖甚微,但其在作物生理功能上卻不可或缺。由於作物對微量要素的需要量甚少,相對地若稍不慎而過量 施用,則易造成毒害,故需特別謹慎。
微量要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性,易受土壤性質的影響。一般而言,粗質地、有機質含量低、風化程度高的土壤較易發現微量要素之缺乏,尤其是高 pH 值或石灰質土壤更易發生,鉬則易發生在強酸性土壤。
最少養分律:另作物的產量係隨養分供應量的增加而增加, 施肥量增加至某一程度後,作物產量即不再增加,甚而發生毒害及減產(報酬漸減律)的現象。過量的施肥,不但增加無謂的支出,亦會降低作物的生育和品質,甚而造成水源的污染和土壤品質的降低。因此,合理而有效的肥培管理,乃 為永續農業上的重要課題。

這些元素有什麼功能呢?

「氮」是植物蛋白質的主要成分,主要促進根莖葉生長,俗稱「葉肥」,過少會讓植株矮小、葉片發黃脫落;過多則會讓植物徒長、莖葉軟弱、抵抗力變差。

「磷」則掌管植物的新陳代謝、促進根部發展,俗稱「花肥」,過少會讓莖葉變黃、不易開花結果;但若過多,則會讓植株矮小、葉片肥厚。

「鉀」負責調解植物氣孔閉合、水分、光合作用以及細胞分裂等,讓植物擁有良好體質,俗稱「根肥」,如果缺鉀,植物容易根部發育不良、生長受阻且老葉黃化壞死。

「鈣」、「鎂」主要幫助植物吸收其他元素,過少會讓土壤變酸、爛根;過多則會讓土壤變鹼性。「硫」則能讓植物更能抗寒、旱,過少會讓幼葉變淡綠甚至黃色;過多會讓土壤變酸。其他次要元素與微量元素也各有功能,且與主要元素環環相扣。

挑選肥料時,首先辨識的就是氮、磷、鉀的成分比例,以室內種植的觀葉植物為例,由於使用的是低養分的無土介質,加上易有缺光的問題,且觀葉植物著重的是根莖葉的健康,而非要求開花結果,因此多會選擇「氮」、「鉀」多於「磷」的肥料。

 

肥料型態大解析

而肥料也有不同型態,以有機為否,可分為「有機肥」跟「化學肥」,前者通常由動、植物殘體或動物排泄物調製成,需經微生物分解才能釋放出肥料元素,許多民眾用廚餘或蔬果殘渣自製的肥料就屬於有機肥;後者是由無機物與非生物體所提煉而成,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但長期使用會影響土壤酸鹼;然而施用有機肥雖然對土壤有益,卻容易孳生蟲蟲。

 

肥料怎麼挑?搞懂「3元素功用」、「施肥時機」植物爆盆不是夢

而根據肥料的態樣,又可分為「液態肥」、「固態肥」,液態肥是速效型肥料,用水溶解後可噴灑葉面或灌澆根部,固態肥則可分成緩效與速效型。為了不造成肥傷,無論哪種肥料,用量千萬不可高於建議值。

 

通常植物種下去時,會使用有機肥或緩效型肥料當作基肥,植物生長時,則有更多選擇。雖然大部分民眾的印象中,肥料就是應該加在土壤裡讓植物吸收,但其實將液態肥噴灑在葉面的施肥方式,效率反而更高;另外,當植物的根系不是那麼健全的時候,葉面施肥會是比較適合的施肥方式。

 什麼時候該施肥?

那麼何時該幫植物施肥呢?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最適合,而一天當中,施肥的最佳時間點,會是避開強烈陽光的清晨與傍晚,而且最好是選在風小、濕度高的時候。必須注意,當植物爛根、剛換盆等狀態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幫它施肥,否則會讓植物的狀況更糟糕。

 

除了施肥補充植物所需元素,如同人類的保健食品一般,許多專業的植友還會使用更多不同特定用途的植物營養品或藥劑,例如開根(幫助植物長更多根)、幫土壤增加益菌、增加葉肥吸收效率等等,讓植物長得更好、更壯、抵抗力更佳,對肥料有基礎概念的民眾,可以更進一步研究、嘗試!


二、合理化肥培管理 
合理化施肥係依適地、 適作、適時、適量和適法的原則。
先得明瞭栽植土壤的理化性質,再按所栽種作物的特性(長、短期採收,品種差異等),參酌不同生育期(苗期、營養生長期、生殖生 長期等)、氣候(日照強弱、雨量、溫濕度高低等)和栽培管理 (設施或露地栽培、灌溉方法等)等因子,以適當養分比率、 適當肥料種類和量,在適當時期以適當的方法施用。 
一般而言,影響 肥培管理的重要因子如下:

 1.土壤性質 土壤物理(如質地、構造、孔隙度、排水、壓實等)及 化學(如酸鹼度、陽離子交換容量、導電度、有機質、要素 含量等)性質與肥培管理息息相關。在擬定肥培管理時,土 壤的理化性質常被列為最優先考量之因子。下面列舉幾個 事例,以供參考。

 (1)在粗質地土壤(如砂質土、石礫地)栽種作物,由於土 壤保水、保肥力弱,施肥宜採少量多次的方式,且施 肥總量可酌增 30-40 %;若一次大量施用肥料,不僅 易造成作物之肥傷,且所施肥料易流失。相對地,細 質地且保肥力佳的黏質土壤則可多量少次方式,且施 肥總量可酌減 20-30 %。
 (2)強酸性和石灰質土壤對磷的固定能力強,施用的磷肥 易被固定成作物不能利用的型態,除應酌增磷肥量 外,亦可藉施用有機質肥料來降低土壤對磷的固定或接種溶磷菌和菌根菌來增加磷肥的吸收和有效性。
 (3)土壤排水不良時,鉀的吸收受到抑制,鉀肥的效果特 別明顯,用量需酌增。
 (4)強酸性土壤易發生缺鈣、缺鎂及錳毒害;石灰質黏板 岩沖積土,因土壤 pH 值偏高,易發生鐵、錳、鋅、 硼的缺乏,故在栽種作物前,即應酌量施用,以預作 防備,必要時可採葉面施肥方式補充營養。

 2.作物品種和生育特性 不同種類、品種和品系的作物對營養要素的需求不 同,不同的生育期和採收期的要素需求量亦不同,故肥培 管理策略必需考量作物之品種和生育特性,如:
 (1)作物生育期可分為苗期、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 其中苗期僅須少量肥料,肥料施用過量易致生育不良 或肥傷。營養生長期當以較高含量的氮肥為主,以生 產足量的枝條及葉面積。生殖生長期則應適量減施氮 肥,提高磷和鉀肥施用量,以避免因氮肥過多,枝葉 過度繁茂,而不利於果實的生長。
 (2)作物採收期有長短之別,短期作物採收期常集中在一 個較短的時間內,長期作物採收期則可維持數個月至 一年以上。短期作物的肥培管理宜著重於基肥,而追 肥只用於輔助不足;長期作物因需長期維持植株旺盛 的生育,追肥的施用技術相當重要。
 (3)不同品種常須搭配不同的肥培管理。生長潛力較大品 種的施肥量應高於生產潛力較低者;晚熟品種施肥量亦高於早熟品種。
 (4)在夏季高溫條件下種植之番茄,常因缺鈣而造成臍腐 病,其嚴重程度係依品種而異,依序為農友 301、亞 蔬系列和聖女小蕃茄。因此,在鈣肥管理上需有所因 應。

 3.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對作物生育的影響至鉅。氣候因子包括日 照、溫度和雨量。日照和溫度影響作物對營養要素的吸收 及利用率,水分(如雨水,灌溉水等)影響養分的溶出和移 動,以及作物根系吸收利用能力,如:
 (1)在高溫高日照下,作物對氮吸收及利用特別快,因此 常顯現新生枝葉繁茂的現象,此時,可能導致鈣的缺 乏(鈣在高溫、通氣不良的條件下,吸收率降低)、鉀 的潛在性缺乏(鉀量不充足時,在艷陽下易致全株葉 片軟垂),或微量要素鐵的缺乏。在低溫低日照時, 作物的生育速度較緩慢,此時,應施用較高濃度的氮 及磷肥(低溫時,磷被作物之吸收率大減),以促進作 物的生長。
 (2)適當的水分是維繫作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一般而言, 只要氧氣充足,水分愈多,作物生育將愈旺盛。水分 是營養要素(肥料)溶解的必要溶劑,只有溶於水的營 養要素才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在設施栽培時,水 分可藉由設置的管路精確控制,而在露地栽培時,水 分由灌溉溝渠或雨水提供,惟雨水提供的水量難以掌 控,若雨量太大,常易造成肥料之流失,因此,水分管理和肥培管理兩者必需適度配合。

 4.肥料的選擇 肥料種類五花八門。以種類分,有化學和有機質肥 料;以性質分,有單質、複合和綜合性肥料;以釋放速率 分,有速效性和緩效性肥料。在眾多肥料中,應該挑選何 種肥料?何種肥料最能達成優質高產的目的?在抉擇肥 料的種類之前,必需確實遵守三個原則:

 (1)缺什麼補什麼:作物的生產量受其生育所必需的肥料 中供給比率最少者所支配,在此比率最少要素未作適 當調整前,其他要素雖給予充分量,亦不能發揮增產 效果,故施肥前應檢測土壤中那些要素缺乏,適當的 補充此等肥料,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2)要多少給多少:對於作物生育所需肥料要素中,假定 某一要素為相對的最少量時,若逐漸增加此要素的施 用量,作物的產量亦會隨之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並 不與此要素的增加量成正比,即初始要素增加與產量 成正比,其後要素再增加產量持平,最後要素增加, 產量可能有減產之虞,此時對作物言,該要素已經過 量而造成毒害了。所以施肥量並非越多越好。
 (3)明瞭土壤、肥料性質、作物特性及氣候條件,選用適宜的肥料:化學肥料要素成分含量較高、效果快,但 過量施用易導致肥傷;堆肥含有多種營養要素,但成 分含量較低,且屬緩效性。在部份問題土壤中施用堆 肥可改良土壤性質,但肥效較緩,且難以精確掌控要 素間之比率。在栽培短期內採收的葉菜,選用堆肥或化學肥料均能達成效益;若栽培長期採收的茄子,則 速效性追肥的選用更顯得重要。栽種土壤為極粗(如 砂土、石礫地等)或極細(如重黏土)質地的土壤,多施 堆肥改善理化性質最是上策。高溫高光照的季節栽種 作物,氮素易吸收過量,若選用一般高氮堆肥,需增 加化學鉀肥。 

5.土壤肥力監控 為了讓所栽植作物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維持土壤中 適當的要素比率及要素量(即最佳肥力)是必須的。然而, 最佳肥力如何監控呢?一般而言,最精確的肥力監控方式 為定期採取土壤及作物體樣本,進行要素含量分析,根據 分析結果進行肥料推薦。惟要素分析需仰賴昂貴的儀器及 耗費較多的時間、經費和人力,因此,利用土壤和植體速 測法可在現場偵測大量元素的存在狀況。以土壤抽出液電 導度值的變化來監控土壤肥力亦是一可行之方式。不過, 為了土壤的永續利用,避免肥料施用過量、不足或不平 衡,還是建議農友每隔 2-3 年自行採集代表性土壤樣品, 送各區農業改良場所進行土壤分析為宜,再由測值之高 低,參酌農地環境,栽培作物種類和目標產量,來估算肥 料的用量,相關的施肥問題可向各區農業試驗及研究單位 查詢。

三、肥料選擇

幫助植物開花 – 磷

  • 缺磷特徵:葉片暗綠 
  • 作用:植物根部成長&葉片顏色明顯
  • 注意事項:過多會讓葉片過盛,易讓植物倒伏

協助植物長根 – 鉀

  • 缺鉀特徵:葉片濃綠偏褐色,莖部容易倒伏
  • 作用:植物體質健康強壯
  • 注意事項:過多易讓植物枝節密集生長緩慢

促進植物成長 – 氮

  • 缺氮特徵:植株矮小分支少,葉片偏黃甚至脫落
  • 作用:植物莖部&葉片成長
  • 注意事項:過多會讓植物圖長或葉片過密

四、肥料種類

1、長效型:固態肥料
固態肥料為長效型性肥料,灑在盆栽質地表面上,與水分接觸後釋放養分。
施肥頻率:2-3個月更換一次
注意:不適用水耕植物

2、速效型:液態肥料

液態肥料用水稀釋後,沿盆器邊緣添加或均勻噴灑葉面。
施肥頻率:1-2週使用一次
注意:多肉植物&絨葉植物避免噴灑葉面

五、施肥方式

施肥方式是將肥料施入土壤和植株的途徑與方法,常用施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撒施:將肥料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的施肥方式。

2、條施:在肥料較少或為寬行條播作物時,最好將肥料集中條施在作物播種行一側,以提高局部土壤中肥料的濃度並減少土壤的固定作用。即所謂「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肥料較少和易揮發的肥料適宜採用此方法。

3、環狀施肥和放射狀施肥:常用於果樹。環狀施肥是在樹冠外圍垂直的地面上,挖一環狀溝,深、寬各30-60厘米,施肥後覆土踏實。放射狀施肥是在距樹木一定距離處,以樹幹為中心,向樹冠外圍挖4—8條放射狀直溝,溝寬、深各50厘米,溝長與樹冠相齊,肥料施在溝內,覆土後踏實。

4、穴施:在作物生長期內按株或兩株間開穴的施肥方式稱為穴施。適用於穴播或稀疏的作物,是一種比條施更為集中的使用方法。

5、根外追肥:根外追肥又稱葉面施肥,是用肥少,收效快、肥效高的一種輔助性施肥措施。



六、施肥方法(果樹施肥與大作物施肥)


果樹施肥
1、土壤施肥是大樹人工施肥的主要方式,有機肥和多數無機肥(化肥)用土壤施肥的方式。土壤施肥應施人土表層以下,這樣利於根系的吸收,也可以減少肥料的損失。有些化肥是易揮發性的;不埋入土中,損失很大。如碳酸氫銨,撒在地表面,土壤越乾旱損失越大。硫酸銨試驗,施入土表層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層表面減少的損失分別為36%、52%和60%。土壤施肥,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環狀(輪狀)施肥:按樹冠大小,以主幹為中心挖環狀溝,半徑為樹的滴水線(滴水線是指樹冠垂直下來到地面的那條線),溝的深度依根系分布深淺而定,一般深20-30cm,寬30cm。之後放入肥料,用泥土再埋回去。這種情況通常在肥料較少或者幼樹的時候使用。

(2)放射溝(輻射狀)施肥:由樹冠下向外開溝,裡面一端起自樹冠外緣投影下稍內,外面一端延伸到樹冠外緣投影以外。溝的條數4~8條,寬與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後覆土。這種施肥方法傷根少,能促進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太密植的樹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時,溝的位置應錯開。

(3)全圃施肥:先把肥料全園鋪撒開,用耬耙與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條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後配合灌溉,效率高。這種方法施肥面積大,利於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密植樹。

(4)條溝狀施肥法:以樹主幹為中心,在樹的左右兩邊的各劃兩條平行線,線到樹主幹的距離為滴水線到樹主幹的距離,深寬各30cm,施肥後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樹上使用。

(5)盤狀溝施肥法:以樹主幹為中心,滴水線為半徑的圓上挖6到4個30cm寬的坑,然後將肥均勻撒入盤內,然後覆土填平,經常用於幼樹施肥。

(6)灑播施肥法:將肥均勻撒布樹的周圍,然後結合秋末冬初或早春深耙把肥翻入土中。適用於根系已布滿全園的成年樹,但不能長期應用。

 

2、根外施肥:包括枝幹塗抹或噴施、枝幹注射、葉面噴施。生產上以葉面噴施的方法最常用。

(1)枝幹塗抹或噴施:適於給樹木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可與冬季樹幹塗白結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漿中加入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濃度可以比葉面噴施高些。樹皮可以吸收營養元素,但效率不高;經雨淋,樹幹上的肥料漸向樹皮內滲入一些,或沖淋到樹冠下土壤中,再經根系吸收一些。

(2)枝幹注射:可用高壓噴藥機加上改裝的注射器,先向樹幹上打鑽孔,再由注射器向樹幹中強力注射。用於注射硫酸亞鐵(1%~4%)和螯合鐵(0.05%~ 0.10%)防治缺鐵症,同時加入硼酸、硫酸鋅,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與土壤條件有關,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用樹幹注射效果佳。

3、灌溉施肥是將肥料通過灌溉系統(噴灌、微量灌溉、滴灌)進行樹木施肥的一種方法。

 

 大田作物施肥

1、撒施 是將肥料均勻撒布於土壤中。撒施可以深施,也可表施(淺施)。深施的技術就是就是撒後用犁翻入土壤下層,表施只用耙耙過即可。撒施適用於密值的作物和施肥量較大的情況。撒施的優點是簡便,土壤各部位都有養分被作物吸收;缺點是肥料利用率不高,因為肥料不能全部被作物利用,同時肥育了雜草,水溶性磷肥與土壤過多接觸,容易被固定而降低肥效,肥料用量大。 

2、條施和穴施 將肥料施在播種溝和播種穴里,或施在移栽行和穴里就叫條施和穴施。肥料可施在種子的底下,也可施在種子的一側或兩側。

下列情況適合條施和穴施:

 ①肥料用量少;

②作物間距大;

③容易被土壤固定的肥料,如磷肥;

④作物根系發育較差,而土壤肥力較低。

這種施肥方法的優點是:肥料近根,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因而肥料利用率較高;肥料與土壤接觸面小,營養元素被固定的程度低,有效時間比撒施長。


七、施肥技巧

1、因材施肥:光照也是植物吸收養分的關鍵,室內或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慢,施肥量較少。
2、薄肥多施:植物施肥過多會有肥傷,因此寧可施肥頻率低,劑量薄,也不要一次施肥施太多。
3、遠離根部:吸收養分的地方是在根部尾端,避免放在中間老根區域。




文章大綱
1、薜荔簡介
2、種植繁殖

薜荔(耐陰植物)攀爬藤蔓植物

為桑科榕屬植物,桑科植物大多有白色乳汁,榕屬的特徵為隱頭花序,果實稱隱花果,說是「無花」,生於肉質花托的內壁上;種子細小,具絲狀小梗,棕褐色,表面富粘液質,薜荔果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莖粗壯,多分枝,幼時莖細而匍匐,節上生氣生根。長橢圓形或倒卵形葉片互生;初夏開花花期 5~7 月。果期 8~11 月。薜荔與薜荔小蜂共同演化而有專一性,只透過薜荔小蜂來傳粉達到結果的目的,而薜荔也提供蟲癭花作為小蜂的育嬰室。性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廣泛分佈於亞洲地區。

文章大綱
1、文竹簡介
2、種植時注意事項
3、繁殖方法

文竹又稱西洋文竹與新娘草,有「文雅之竹」的意思。它不是竹,葉片纖細秀麗,密生如羽毛狀,枝條有節似竹,且姿態優雅獨具風韻,故名文竹,深受大多人的喜愛的觀葉植物。文竹的葉子會蔓生下垂,常被做新娘捧花的襯底葉材,因文竹夢幻飄逸增添捧花中的氣質!

 袖珍椰子原產地在墨西哥北部和瓜地馬拉,主要分佈在中美洲熱帶地區,屬於常綠的小灌木綠植,盆栽的高度不高,主幹較為挺直,分枝很少,葉片與枝幹都為深綠色的,並且葉片上還帶有不規則的紋路,大多的葉片都生長在枝幹的頂端,形狀為羽毛狀的裂片,生長速度緩慢,成株高度大約可有 90-120 公分高,葉面光澤很好,到了花期,可以看到薑黃色的漿果,葉片也變得平展了許多,成熟的葉片會呈現為傘狀的。


袖珍椰子有蠻好的降低二氧化碳能力,淨化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能力(甲醛、氨、三氯乙烯、甲苯、二甲苯)稍弱,至於葉片滯塵(除塵)能力就偏弱了。

保養要點

光照:低度光照到光線明亮的室內空間均可擺放。擺放在可以直接曬到太陽的位置生長速度會比曬不到太陽的地方稍快。偏愛半陰的環境,在強烈的陽光下會出現葉面枯黃的跡象,但倘若在長時間擺放在光線不足的地方,又會出現枝條瘦長的情況,所以在室內養護的花,最好的位置是窗邊有明亮的地方。

澆水:保持土壤輕微濕潤即可。冬季應減少澆水頻率。

濕度:在盆土較為濕潤的環境中,能夠很好的生長,無論是生長期還是休眠期,都必須保證盆土的濕潤度,並且還保持著空氣的濕度。能夠在乾燥的環境維持良好生長。建議要經常使用針對植株噴水,藉由增加空氣濕度讓袖珍椰子活得更健康,葉片更翠綠。

溫度:18-27°C。13℃時植株進入休眠狀態,越冬溫度至少要10℃。

介質:泥炭苔:粗砂,以2:1比例混合。土耕栽培使用一般的培養土即可,並適度保濕不過度澆水,新手建議搭配有儲水底槽的功能性花器。水耕栽培建議採用海綿介質,讓袖珍椰子有適當的根著處。

施肥:於春-夏季每月添加長效肥。觀葉植物營養液:每月1次, 每次一小罐加水稀釋(1:1)。

修剪:由於袖珍椰子是從頂芽逐漸生長,若修剪會造成該植株停止生長,故應避免因美觀因素的修剪。可以將發生日燒現象的部位或變成褐色的老複葉剪掉。

移盆:前幾年需要每年移盆1次,以利其生長。成株不需要再每年移盆,但要記得追肥。

繁殖要點

繁殖方法:袖珍椰子需以種子繁殖。

常見問題

1、袖珍椰子在高溫高濕下,易發生社褐斑病。如發現褐斑病,應及時用800-1000倍托布津或百菌靈清防治。

2、在空氣乾燥、通風不良時也易遭遇介殼蟲侵襲。如發現介殼蟲,除可用人工刮除外,還可用800-1000倍氧化樂果噴洒防治。

3、棕葉的發生通常是空氣乾燥或含有氟化物的自來水所引起。

4、過度澆水或過度施肥會導致根系發育不良。

5、葉子發白是植株缺乏鐵質的症狀,可以在葉面噴灑肥料即可迅速恢復。

6、氟及硼毒害造成葉片壞疽。

7、當葉片之葉色褪綠呈現黃綠色的狀態時,表示植株受到過度日照(烈日)産生日燒現象,失去觀賞價值。


 洞洞蔓綠絨喜歡溫暖濕潤半陰環境,畏嚴寒,忌強光,適宜在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基質中生長,喜高溫高濕和較蔭蔽的環境。

扦插繁殖,以5-9月間為宜,剪取生長健壯且枝幹較長的莖幹,直接插入乾淨的河沙中置於半陰處,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溫度以25℃左右為宜,20-25天即可生根。分株繁殖需要在老株基部生有小株時,可結合換土換盆進行,將小株從老株上小心分離,儘量不傷老株不傷根。也可提前將側株摘心,既能矮化植株,又能多生側株,當新生的側株有15厘米左右時,帶氣生根剪下另植即可。

栽培注意:

1、水肥管理:澆水灑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乾燥時,還應向植株噴水濕、降溫,5-9月為生長旺季,每星期施肥水1次,配合硝酸鈣、硝酸鉀、硫酸鎂一起使用,氮肥肥量不可過多,否則會造面葉柄長而軟弱,不易挺立,影響觀賞效果。

2、溫度管理:溫暖濕潤半陰環境;長適溫16~26℃,冬季溫度不低於10℃,如果溫度低於15℃,需減少澆水量,冬季養護需要加溫設備,如果沒用加溫設施,可採用雙層保溫設施,冬季下午在溫度下降到22-24℃時要及時封棚。

病蟲害:

葉斑病、枯梢病: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噴克菌800-1000倍液。

介殼蟲、紅蜘蛛:可用狂殺蚧噴殺。

 狼尾蕨/兔腳蕨:根莖裸露在外,淡灰棕色,類似獸毛鱗片,短的像兔腳,長的像狼尾,所以稱之為狼尾蕨/兔腳蕨。

養殖狼尾蕨,土壤以透氣性為主,要求排水性良好,可以使用腐葉土。
光照和溫度:狼尾蕨避免陽光直射,喜歡半陰的生長環境與明亮的散射光線。可放在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狼尾蕨原產自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的適宜溫度是在18℃——26℃之間,不耐高溫也不耐寒冷。狼尾蕨的生長環境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導致生長不良,注意冬季的時候氣溫不要低於5℃。
澆水和施肥:狼尾蕨要求盆土濕潤,生長季節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應,可以每2-3天澆水,不能澆水過多,狼尾蕨的生長環境保持乾燥,不要過干。空氣保持濕度,注意不能過於乾燥,可以通過噴水來增加空氣濕度。狼尾蕨對肥的要求不高,不喜歡濃肥,一般追肥的時候,可以追施腐熟的稀薄肥水,在養護過程中,也可以施一些葉面肥。
狼尾蕨的養殖注意事項
繁殖方法:狼尾蕨是蕨類植物,沒有種子,一般是通過孢子來繁殖。不過一般家庭養殖都是通過扦插來繁殖的,在春季進行。
病蟲害:狼尾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蟲害主要是蚜蟲和紅蜘蛛的危害,都是又環境因素導致的。
較舊的文章 首頁
一土一石一天地,一山一水一奇景,一花一葉一世界,一草一木一天堂,非物質文化景觀

塵世集

  • 土壤知識
  • 手扮禮設計
  • 植物知識
  • 生態瓶
  • 生態瓶設計

熱門消息

  • 生態瓶發霉怎麼辦?以下幾點輕鬆解決!
  • 生態瓶照顧難嗎?苔蘚生態瓶發霉怎麼辦?
  • 微景觀玻璃瓶,微景觀教學告訴你微景觀材料所需是什麼?原來家中常丟棄的也可利用~親手種下屬於自已的微景觀盆栽

Copyright © 塵世集微景觀. Designed by OddThemes